座谈会发言稿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接触并使用发言稿的人越来越多,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怎样写发言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做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座谈会发言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座谈会发言稿1大家好!
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各班优生座谈会,其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大家从现在做起,奋力拼搏、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以傲视群雄的信心投入到激烈的中考竞争之中去,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蓬勃豪迈的气魄书写每个人的辉煌篇章。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学习态度和目标问题;(2)关于学习效率问题;(3)学科平衡。
一、关于学习态度和目标。
(1)个人认识:
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根本,端正学习态度首先要认识清楚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同学中现在还存在着盲目性,其实学习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以后的生存,从家庭来说是为了光宗耀祖,从国家来看是为国家做贡献,三者并不矛盾。
(2)如何选准自己的目标。
树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定目标,因为害怕失败所导致的失望,然而他们却不晓得‘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之所以如此说,乃是因为设定目标可以锁定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行。
“设定目标对你人生方向的影响,一开始可能不是很大。那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巨轮,虽然航向偏了一点点,一时很难注意,可是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便可以发现船会抵达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二、关于学习效率和时间的利用。
有些同学对于时间的利用不是很合理,白天学习并不是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而是晚上学习,既浪费了白天的时间,又牺牲了晚上的休息时间,以至于白天上课精力不够集中,这部分学生只注重了时间,而忽视了学习效率。时间一分一秒流走,你若不做时间的主人,就会成为时间的奴隶;你若不利用时间,就会被时间耗尽。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懊悔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
谈到学习效率就要谈学习方法。作为一名学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盲目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必然是不可取的。学习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任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规律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是记忆——理解——知识在大脑中再现——遗忘——回忆——知识再现。
1、课前预习找难点:上课以前要多练练单词,多预习预习课文,找出难点和不会的地方做出标记。当然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而不是只走过程。
2、上课听讲抓关键:预习完以后,听讲是最重要的,不懂的地方积极向老师提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学习的关键在于课堂45分钟,在这 45分钟内,我要强调的第一点便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要做学习中的另类。我们不能漏听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消化掉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后,课后可以做一些练习巩固一下。当然,一味的做题而不求甚解,效果不一定好,我们可以把题分分类,然后把这类试题弄懂,这样既轻松又不至于知识消化不良。
3、要努力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老师的统一安
排下,强化专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4、要突出“五练”,这“五练”是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练规范是指在解题时,要坚决做到审题和解答规范,做到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练速度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而且一定要保证会做的题目要拿满分;练重点就是要加大重点知识点的练习力度,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练技巧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妙选择解题方法,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技术;练能力就是要通过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答好每一个题目。
5、课后复习摸规律:学习知识,复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只要复习了,难点、重点就掌握了,课后把老师讲的知识多看看,多背背,这样知识会掌握的更牢固些。告诉同学们一条很有价值的定理——重复定理。“重复是学习之母。”为了能把知识上的漏洞补扎实,就要不断重复。重复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任何知识、任何信息如果没有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是不会影响人的行为的。
另外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独立的完成,不能抱有应付性的态度,而要真正地把知识学会、学深,因为做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作业是用来巩固知识的,而不是用来应付老师的。
6、典型习题反复练: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反复练习,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 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是几年的知识的集中,所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合性很重要。许多学习尖子和高考状元在经验总结中都谈到的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的重要性。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网络,我们只有从现在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把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好,落实好,才能把这张知识网络编织地完整牢固。如果有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好,你的这张“网”就会出现漏洞,你在“捕鱼”的时候,“鱼儿”就会从这个漏洞钻出去,漏洞越多,“鱼儿”跑得越多,你的分数越低。
三、关于学科平衡。
我们在座的同学,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薄弱学科,对于薄弱学科应当补也必须补,不然会越拖越弱,在补薄弱学科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切不可牺牲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来补课,这样只能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后落个一踏糊涂的.下场。所以,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要埋怨没有时间去供你支配,要始终相信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只要你肯挤时间也总会有的。 要学数学便踏踏实实的学数学,要学英语便仔仔细细的学英语,拆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是学习中的大忌。老师的思想是多年教学总结出来的精华部分,所以我们要首先学好老师传授的知识,不要认为这些知识太过于简单,没有必要去学。考试中的一次次马虎便是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体现。但是,在跟好老师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在没有老师的指挥下便无所事事。如果这样,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被无形的枷锁封锁住自己的思维。在学习中需要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特别是在理科的学习中各种新提型层出不穷,没有开放性思维,如何应付得了?要取得开放性思维,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多接触新型题,逐步培养这种思维。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它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盲目的学习方法,如果说,一个人做了一千道题,但这一千道题是一个类型的,有何意义?还不如真正弄懂两道不同类型的题,这便是两道题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千道题的道理。所以在做课外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选择性,各个方面的题都要涉及到。
另一方面,我要说的 ……此处隐藏5355个字……探索做个归纳,能够发现有个共同点,就是大家的努力都指向行业选择,就是力图在不识别、不改变企业单体 信用状况的情况下,主要借助行业运行本身的能量和行业龙头的力量来减轻风险识别难、风险控制难、风险解决难和开发不经济等 问题造成的压力,使效率和成本双赢。成功的关键在于批量开发,这样才能收到规模经济、利润覆盖风险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间,我们注意到银行都在探索减少审批环节,这是有一定合理成分的,但在企业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单纯减少审批环节,风险就会 显得比较大)当然长期来说,像风控机制啊、担保机制、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啊什么的肯定也是需要的,但短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 刚才咱们说的这些。
行业选择完了之后,作为银行,要对选择的行业进行投贷,获取利息收入。所以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对行业进行银行专有分析。 比如说,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各个行业的利息收入情况怎么样呢?推而广之像贷款投放量、手续费收入、应收账款等情况是不是也 应该分析出来呢?从这个角度来把握行业是不是和银行关系更近?至少来说也是不可或缺吧?
每个行业都是多种指标共存,比例不同形成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就应该是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属性,不同属性的行业要搭配不 同的产品和模式,我们姑且把他命名为业务集合的概念。在知道了各个行业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之后,接下来,咱们有没有考 虑过是从对公业务入手还是从国际业务入手?怎么区分业务的主从关系和搭配关系?这些问题都应该好好研究。
外部分析完了以后,就要结合行里的实际做计划。有了刚才说的这么几条,做计划应该有点意思了吧?以前的计划是怎么结合 的呢?是用排版解决的,一是外部环境,二是内部情况,中间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写起来很难写。如果像现在这么做的话,你知道 北京市各个行业的利息收入、客户类型和业务结构了,再结合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想没点心得,没点想法,想不做出计划来都难 啊,这个时候做起来应该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果说只有区域经济情况分析、区域行业排名、区域企业排名的话,能 做什么呢?只能是把名单分给客户经理去做,什么产品类型啊、产品组合啊、产品方案啊什么的都很难准备好,策划、经验、组织 什么都看不出来,客户经理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不知道怎么做。
做到这,基本工作就都做完了。咱们做个总结的话,第一就是先拿数据,一有了数据就要结合银行的工作实际进行专有分析,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再做计划。这些都是基础工作。到这儿就能够开个叉了。
如果是宣传和探索,这么做深化了我们在探索阶段的研究深度,研究成果做出来了,也是一种进展,这个时候做经验总结肯定 好,有特点,有内容,有新意,跟原来咱们做官样文章是不是就差别很大了?有共性和概括性
如果真做的话,前面说的这些就是基础和平台,但是不是有这些就够了呢?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应该做什么工作呢?有一个 行在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就提过一做模式,二做平台的概念,客户经理有了模式和平台的支撑,工作就比较容易发挥,因此上来说 这个概念比较成功。而有的行在探索过程中间,对平台和模式的作用认识不是很充分,抓的不是特别紧,主要靠业务员自己的摸索 来实现,由于缺乏(咱们在座的各位领导所能提供的)平台和模式的支撑,业务经理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 是工作局面比较被动。从这里能够看出,平台和模式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好比当年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后必须 要面对的重大转变,中间有一个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在这个时候,第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第二是要有组织,有安排,有人才 。第三呢,咱们现有的人才肯定是不够的,说到这想到刘主席说的,一缺数据,二缺人才,今天咱们全到讨论到了。所以培训的作 用就显得特别突出,特别是对团队各级主管的培训。
从刚才咱们说到的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大家能够看出总结模式和搭建平台是做中小客户业务的两个关键。那么这个模式和平台 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个别同志可能还不知道怎么下手呢?我们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当时我们和西部某行讨论的结果是: 主要的突破方向除了传统对公业务外,第一是从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做好中小企业信贷 ;第二是为了推动政府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做好贸易融资业务,让该行成为银行系统在西部开发中的标杆;第三是作为向 地方政府要好处的理由,通过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和环境来体现地方政绩,主要是做好品牌和政府关系。第四是借助对口支援关系, 以非业务往来为契机,创造业务机会,同时密切银行与两地政府的关系,对总行也有一个向心的呼应作用。
这个模式产生的基础除 了一般策划的原理,比如说:创新原理、人文原理和造势原理等之外,就是我们提出的“向心理论”与“共振原理”。我们的策划 方案主要是让银行以政府为中心、做好政府配套工作策划,以总行为中心、做好总行配套工作策划,以领导为中心、做好领导配套 工作策划,还有就是以自身资源为中心,做好对自身资源的策划,最终要实现的就是银行在这几个中心下产生的业务上的共振。大 家能够想想,按照这个模式搞的话是不是就能实现一种多赢与长效的工作局面?
如果说大家对平台和模式的问题认同,马上就有一个问题,单靠银行自己的力量目前来看好像还不太够,好像条件还不太充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整合各种力量来实现这个模式和平台呢?我们觉得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来说,就是要立足本行,按照“向心”的思路,确定几个备选方案,对行内对应的“人脉”资源进行仔细的梳理和分工,根据 第一阶段的联系情况,找到突破口。重点是探索推进模式与搭建运作平台。
第二是积极动员总行力量。动员总行力量的好处:一是有效,总行资源丰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二是有利,总行的参与能让总行 加强对分行的关注,自然而然地会给与更多支持,比如说特殊优待政策、额外的资金额度和新产品支持等。这对分行未来的发展将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既然集团开发、批量开发是做好中小客户业务的关键,我们就应该积极利用好有相关资源的中介机构为银行出谋划策?比如 说像我们公司。
工经联本身就是协会的协会,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在咱们银行需要进行如行业、市场、产品、技术和企业等方面培训的时候 ,都能够发挥工经联的优势。同时在批量客户的组织和推介方面工经联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一。
二来呢,因为历史的原因,工经联和各地经贸委、国资委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些机构在组织当地企业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第三是咱们全国政协的副主席徐匡迪同志兼任工经联的会长和工程院的院长,工经联和工程院的配合也比较方便,如果银行需要工 程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论证、评估,我们能够帮忙联系。
第四我们和金融时报以及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大家都知道,金融时报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系都比较密切。如 果需要的话我们能够加强沟通。
以上是我们对大家在中小业务上经验上的一个简要总结,详细的材料都在我们给大家准备的光盘里,我刚才讲的就算是抛砖引 玉吧,下面,还是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