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说课稿

时间:2024-09-18 11:33:35
《父与子》说课稿

《父与子》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与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父与子》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

三、说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五、说教学过程

1、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的父子)

(本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质疑问难: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本环节以重点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围绕重点段进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习下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体会父亲“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2—11自然段,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了不起,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认真读仔细体会。

(本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还可将课文中其他人物与父亲作比较,通过细读这个重点,体会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5、体会儿子“了不起”

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12—22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本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困难。带领其他同学走出废墟,证明了这位儿子的确“了不起”)

6、(出示插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团聚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都哭了,他们为什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让学生明白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诺言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7、拓展练笔: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再次体会对父母的爱。

  六、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那些描写父子动作,语言,的句子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教学板书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了不起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父与子》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 ……此处隐藏28761个字……p>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其次,我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从而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写融情,主题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然后升华主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不论天塌地陷、世事变迁,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总会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你,还愿意不离不弃的守着你直到生命终止。这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地方有父母、有亲人,是他们带给我们温暖和爱。而爱,会使人坚强;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那么,

让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父与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